香港政府如何與地產商合作解決房屋供應不足問題
  Sep 14 2017
 
2017年9月14日 - 抑制樓價上升一直是香港政府面對的最大挑戰。香港連續七年被評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,不少人關注現行政策能否有效幫助香港市民置業。而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在就任前提出了「首置上車盤」計劃及「公私營合作模式」建屋計劃,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。「首置上車盤」是本地市場上的新房屋概念,而政府與私人發展商的合作則早有先例。

儘管市民對計劃的可行性及成效存疑,但由此卻可見政府有心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。前特首梁振英提出的「港人港地」政策展示了政府對非香港居民購買本地私人住宅的監管。受措施限制,在「港人港地」地皮上興建的單位由批地日期起計三十年內只可售予香港永久居民。去年夏天,由中國海外地產發展的「港人港地」—「啟德1號」正式開售,110個單位的平均呎價高達港幣$14,500元。面對市民對「港人港地」樓盤定價過高的質疑及批評,中國海外稱,「港人港地」政策並沒有規定發展商必須以合理價錢出售樓盤,顯示出政府在這類型的發展項目上需多加留意細則。 
 
要抗衡香港不斷攀升的樓價及租金,增加資助房屋供應是協助本地買家「上車」的最直接可行方法。理論上,以公私營合作模式建屋能分散財政風險,同時政府及私人發展商能分享各自的專業知識,有助提高公共房屋的質素和供應量。然而,政府在過程中需慎重規劃,確保本地居民能真正透過這些計劃置業安居。以下是本地專家提出的兩項建議:
 
 
1. 鼓勵私人發展商提供部分地皮作興建公共房屋之用
 
四大私人發展商長實地產、新鴻基地產、恒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共擁有佔地約1000公頃的農地,若可以把這些用地改建為高層住宅樓宇,將能夠為約100萬戶(即約300-400萬人;接近本港一半人口)提供房屋。
 
為保障社會及經濟穩定,發展商不可能一次過改劃所有土地用途。同時,政府亦需考慮於這些地點興建公共房屋是否可行,因它們大多位處偏遠郊區,且缺乏公共設施及基礎建設。政府若有意發展這些土地,或需補貼發展商興建區內的公共基建的成本,以換取他們承諾把部分單位用作公共房屋供應。相信此等合作模式可吸引發展商參與,得到政府資助興建基建,他們便可透過這機會把囤積的農地轉化為可圖利的住宅項目。 
 
 
2. 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公屋興建,並以合理回報為補償
 
此合作模式中,政府需負責大部分開支,私人發展商則負責樓盤設計及建築工程。房屋落成後,所有單位將按政府訂價出售,並會為發展商提供合理回報。儘管利潤或不及私人發展項目高,但興建這類型合作單位的風險及資本要求較低,且投資回報相對穩定。  
 
當樓市不斷創新高,發展商自然不太偏重風險管理;但當樓價下跌時,這個合作模式卻相對吸引。因此,視乎實際市場情況,政府可考慮採用哪一種模式建屋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總結
 
香港樓市面對許多不同挑戰。只要規劃及管理恰當,公私營合作模式相信是解決房屋問題的可行方法。除了以上提出的兩種可行方案外,政府仍可選擇自行發展公屋及居屋以重建置業階梯;但不論採用哪種方式提高房屋供應,政府都應以市民的負擔能力為首要考慮。
 
為真正協助香港買家,政府必須在資助房屋定價上發揮更積極作用,直接(以低於市場價格出售)或間接(增加供應以調控樓價)影響樓市。
 
汲取「港人港地」政策的經驗,若要確保普遍市民有能力購買公私營合作的房屋,單位售價應由政府而非市場決定。為了以可持續方式解決香港樓市的根本問題,市場(即香港市民)必須了解政府採用了什麼方法應對高昂樓價(額外供應或樓價管理);如此樓價才能理性調整,使香港樓市維持健康狀態。控制樓價對政府來說是十分艱鉅的挑戰,而各大發展商是本港自由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因此港府應與私人地產發展商共同作出決策。

 

想秒速尋覓理想「屋企」?我們樂意幫您!
2022 屋企物業代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